三角湧之藝匠風華—藍染
三角湧之藝匠風華—藍染
走訪老街我們發現目前文史工作者在極力推廣的另一種藝術「藍染」。「三角湧文化協進會」源自在地的舊名,也就是大漢溪、橫溪、三峽溪的匯集地,早年曾是藍染的染料植物「大青」的主要產地。所以該地的文史工作室從文獻中,發現藍染也是當地的文化特色,工坊在2001年由協會輔導成立,近幾年來積極的推廣此類的手工藝術,目前推出的文化商品包括:提供藍染教學及商品的研發及銷售。
一進工坊就聞到一股很奇特的味道,吳珮慈老師說那是「馬藍」,是一種爵床科的草本植物,開淡紫色的小花,喜歡潮濕陰涼的地方,大都分布在台灣北部的山上。這是植物染的一種,製,製藍的第一步就是⋯⋯要製靚,首先要把馬藍的生葉浸泡在水中,在夏天約需浸泡三十六小時左右,待藍靚素溶出之後,將腐葉撈出,加入適當的石灰乳,並快速攪拌,直到泡沫呈現細小狀為止,這稱為打靚。接下來就將藍液靜置沉澱取得藍靚就可以開始將素棉開始染色。這些牆上的衣物,包包,書套,甚至於玩偶都是手工染技的成果,想要體驗手染技術或是導覽解說,可以先與該協會團體預約02-8671-3108。